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SWOT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20 点击数: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0%,与国际领先的国家相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规模、交付能力、品牌、关键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服务业务是面向地理位置接近和语言相通的国内或地区客户。

层次比较低。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基本上是在低端领域发展,对知识和技术要求较高的KPO(知识流程外包)极少,当前的服务外包主要是ITO(信息技术外包)(接近60%)和BPO(业务流程外包)(接近40%)。2004-2009年ITO年复合增长率为6.2%,BPO年复增长率为9.1%。2009年ITO和BPO产业规模分别为2603亿美元和1219亿美元。

发展迅速。随着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各级政府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正在迅速成为全球服务业的供应基地,其服务提供的内容从价值链的低端(数据处理和编辑)上升为高级的IT应用和财务服务。

前景广阔。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将承接服务外包确定为优先发展产业之一,尤其是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服务外包产业各种优惠鼓励。据预测,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将达262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约占65%的份额,离岸业务流程外包约占35%左右的份额,可谓是前景广阔。

服务外包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我国在初级人才、基础设施、成本、国内市场、外商投资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还拥有超过200万日语、韩语人才,在与东北亚的语言和文化近似性方面具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

1.规模优势。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规模在2008年为31.8亿美元,增长率高达46.5%,2009年达到45.3亿美元,增速达到42.5%,预计2010年将达到62.7亿美元。

2.竞争优势。当前我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初步具备了大规模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能力,在全球某些区域市场上(亚太区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原有的知名制造业企业,如华为、联想出于赢利模式调整的需要已经开始进军服务外包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其支撑产品生命力的研发能力,这些制造企业凭借多年的海外发展和并购经验,具备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潜力。在市场开拓方面,除了在亚洲周边区域承接发达经济体的服务外包外,一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开始在北美区域承接服务外包业务。

3.集聚效应。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认识到服务外包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优势,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目标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分两批命名11个城市为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些城市把承接服务外包作为优先发展产业之一,并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鼓励。当前,我国已经有20个城市被列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产生了较好的产业积聚效应。

(二)劣势分析

1.人才缺口巨大。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尤其是软件工程师和以英语为主的外语人才。我国的服务外包人才资源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相对不足。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的另一个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从规模来看我国的人才规模较大,但是能够掌握外语能力,适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却较少。

2.软环境欠缺。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出口结构来看,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主要是软件和IT服务外包,而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业务流程外包规模却明显较小。从图1中服务外包的吸引力等各项指标的分值上可以看出, 2004年我国商业环境的分值为0.93分,低于财务吸引力和从业人员和技能的可能性。2009年商业环境虽有改善达到1.37分,但是在三类指标中仍然是最低的。

3.承接能力有限。当前,我国尚不能成为全球性的服务外包中心,从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区域分布看,我国主要是日本、韩国等亚洲邻国近岸发包业务的承接地。在欧美等全球主流市场上我国的竞争实力尚弱。而且日韩占全球发包市场的份额很小,比如日本的软件发包规模仅占全球约5%-10%份额。

4.实力存在差距。服务外包的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企业作为支撑,但是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发展素质来看,均明显弱于发达国家,很难与IBM、三星、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相竞争。甚至连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外包企业也比我国具有规模和技术上的优势。我国在获得CMM等行业技术和业务能力认证等基本技术指标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三)机会分析

1.优惠政策的支持。从政策支持层面来看,我国已经认识到服务外包产业的巨大潜力,将大力发展国内服务外包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着力解决在投入要素组合、发展制约条件以及政策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均制定了大量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扶持政策,例如2007年国务院发布加快发展服务业7号文件以及在全国建立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能力有限,但是从纵向来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作为服务外包重要基础的先进制造业,其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方面竞争力在提高。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通过组装加工简单零部件等生产环节,发挥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使加工制造的技术含量也在提高,资本含量也在提高,这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甚至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潜在支撑和可能。

3.教育水平得以提升。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对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2008年我国的教育投资额为2355亿元,同比增长6%。200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200亿元。

(四)威胁分析

1.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我国在参与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现在的焦点问题是:从预期的角度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从显示的发展来看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国际看好我国,但是现实中又受到产业发展水平、人才资源、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灵活应对的策略,尽快改变相对增长势头不足的态势,我国有可能在新一轮服务外包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

2.评价考核难度较大。当前,我国已经有20个服务外包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但是如何评价考核,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同时,不同的服务外包基地之间的恶性竞争将会加大产业的重复建设,无法形成真正的规模效应。所以,政府应当认识到任何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服务外包企业。服务外包产业的未来竞争力将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自身。如何找到适合的市场定位?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如何进行品牌塑造?都将成了至为关键的问题

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方面

1.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印度、爱尔兰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历程都表明,积极地扩大服务业的开放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印度为例,发展之初软件外包产业并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外资可以自由进入,并且可以拥有100%的股份,该产业一开始就要直面国际市场。印度的经验都表明,实施对外开放,将国外企业引进来,同时促使本土企业走出去,是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改善外部发展环境。服务外包大量涉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业务,尤其是软件外包,关键性的技术和发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努力为外国投资者和本土软件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不仅保护了外国投资者的利益,也能够保护本土软件产业。

3.强化信息服务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信息服务建设。一是加强对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的研究,为相关企业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二是加快引进国外技术规范,尽快使国内规范与国际接轨;三是建立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行业基础性研究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不同领域的外包业务以及为开展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4.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务要求复合型人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我国应该促使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相适应,产学研相结合,根据国际服务外包的需要,增加设置相应的课程,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增加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设立基金鼓励本土公司组织本土员工出国培训,迅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趋势;鼓励企业聘请国外人员,带动本公司员工的快速成长。

(二)微观方面

1.努力获得国际认证。目前印度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通过IS09001流程标准国际认证,有上百家企业获得了CMM5级认证。中国通过ISO9001标准认证的服务企业寥寥无几,通过CMM5级认证的企业只有20余家。相关认证是企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综合能力的有力证明,企业应该积极进行相关认证,快速地和国际规范接轨。

2.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与印度不同,印度国内制造业落后,其服务外包产业是出口导向型的,严重依赖国外市场;而我国制造业相对发达、制造企业众多。因此,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应当在注重海外市场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国内制造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开拓国内服务外包。

3.以ITO为基础,逐步向BPO、KPO转移。ITO业务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相比之下,BPO、KPO业务则要求企业具有很高的综合实力,不但要在技术能力达到要求,更要求接包企业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因此,承接BPO、KPO业务,不但利润更大,而且能快速地带动企业整体素质的升级,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地与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合作,提高整体素质,逐步向承接BPO、KPO业务过渡。

4.注重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困境可以看出,寄希望于通过承接国外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实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及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不断升级是不可能的。企业如果不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终究只能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难以实现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5.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企业应该综合分析行业竞争现状、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商业模式,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其主要途径有:一是自主创新,逐渐做强;二是通过企业并购和战略合作,克服企业规模方面的制约,迅速扩大企业实力;三是建立离岸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落后,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服务贸易的意识;积极吸收服务业外资,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同时借鉴印度的成功做法,加强国际宣传与合作,力争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的国际品牌。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国际合作与继续教育中心版权所有